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1年,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共7441人,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1
日前,中国两大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布了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一般而言,从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往往能够窥见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但清北毕业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议价权”,据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对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与结果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直接就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平均获得的工作录用通知分别为2.22个、3.69个和3.28个。
因此,手握多个offer的学生最终做出的就业选择,代表的是“用脚投票”的结果,能够很大程度反映当前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风向。
其中,清华大学详细披露了“签三方就业毕业生的单位性质分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2013年到2021年的数据,试图呈现清华毕业生这9年来的就业偏好变迁,这种变迁也暗合了时代的发展。
通过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发现,自2013年以来,民营企业对清华学生的吸引力一度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但近两年开始又开始下降;外资企业一路“式微”;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又重新倾向于进入“体制内”。
2013年至2021年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毕业生的单位性质分布,数据来源:清华大学历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民营企业吸引力一路攀升
到2020年出现下降
2013年,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有43.8%的人去了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去民营企业的仅占12.2%。当年,签三方就业人数在10人以上的单位,几乎悉数被央企所包揽。
但自此之后,去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差距一直在缩小。到了2018年,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去民营企业的占了31.8%,首次超过了去国企的29.9%;2019年,进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3.4%,这也是2013年以来的最高点。
在互联网业界人士看来,2010年到2019年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社交、电商、视频、出行、理财等多个行业,移动互联网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从招聘市场来看,以华为、BAT以及后来的TMD为代表的科技、互联网大厂,在“收割”名校毕业生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2014年,网易、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进入了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15人以上的单位”名单;
2016年,华为首次超越国家电网公司,成为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人数最多的公司,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都保持第一名(2021年未披露具体数据);
201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签三方人数前几名的单位,分别华为、腾讯、国家电网、网易、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以及阿里巴巴;
2020年,字节跳动、美团进入清华“签三方就业20人(含)以上的单位”名单。
除了行业原因之外,过去几年里,包括广州、深圳等在内的城市陆续对大学生放开了落户限制,这对名校毕业生同样有着吸引力。2018年起,清华大学均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选择京外单位就业,这也一定程度为京外的民营企业吸纳名校毕业生创造了条件。
但2020年,清华大学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进民营企业的比例终结了“六连涨”,下降至29.7%,2021年进一步下降至26.8%。
整体而言,在民营企业吸引力上升的同时,毕业生进国有企业的比例被挤压,从2013年最高点的43.8%一路下降至2021年的23.8%。
此外,从2013年起,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也呈现一路向下的趋势,到了2021年,外资企业吸纳的毕业生仅占2.9%,降至几年里的最低水平。
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达到新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统计,2021年,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共有3669人,除去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其他超过7成的'人选择了广义上的“体制内”。其中,2021年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进党政机关的比例达到15.8%,为2013年来的最高值。
与多数人通过国考、省考等方式进入党政机关不同的是,对于顶尖高校的毕业生而言,选调生选拔是他们的主流方式。选调生,全称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
其中,据清华大学披露,2020年,共有278名毕业生通过定向选调的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这占了当年进入党政机关总人数的87.4%。
而2021年,清华大学通过定向选调的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人数有明显增长,浙江、四川、山东、河北四省选调生人数超过50人,重庆、山西、黑龙江、天津、江西、河南等省份选调生人数超过20人。相比之下,2020年,仅四川、河北、河南三省选调生人数超过20人,上海、福建、重庆、山东、浙江、北京、天津等省份选调生人数超过10人。
另一组可供参照的数据是,2021年,北大选调生签约人数首次突破800人,较2020年增加近60%,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2021年,清华大学进入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也迅速增加,达到了30.3%,同样为2013年以来的最高值。
根据清华的统计口径,事业单位包含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其中,2021年共有625名清华博士生进入了高等院校,比例为39.8%,这大幅拉升了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而可供比较的是,2018年,仅有192名博士生进入高等院校,比例为22.9%。
从公开报道来看,进入公立中小学,近年来也成为一部分清华学子新的职业选择。除了此前备受关注的“清北学生到深圳做中小学老师”之外,2021年,地处西部内陆的城市鄂尔多斯也打出了年薪60万元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启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般而言,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越是有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或者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工作岗位,这其实也反映了大家对前景的判断。中央定调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还是要提振经济,提振大家对未来的信心。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2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作为我国TOP2的高校,这两所大学的毕业生被称之为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他们的去向,一直备受关注。
2021年,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共7441人,比2020年微增400多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8.4%;
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共9704人,比2020年增加约1600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8.45%。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所名校的毕业生都去哪了。
去上海的清北毕业生,正在反超广东
2021,清北学子都在给谁用脚投票?
北京、上海、广东,仍然稳居前三,接纳了最多的清北学子。
北京是清北学子整体(涵盖本硕博)的第一选择,而且,随着学历的提高,清北学子更倾向于留京。
第二选择则在广东和上海之间摇摆。
2021年之前,清北学子去广东的明显比上海要多,但到2021年,上海对清华学子的吸引力已经反超广东,对北大学子的吸引力也正在赶超广东。
具体来看:
2021年清华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半数离京就业。
其中,本科生最爱的就业地域选择是上海,占比22.6%;第二选择是广东,占比18.3%;第三选择是,北京,占比16.1%。
而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排名是,北京、上海、广东。
往年可不是这样,2019届、2020届的清华本硕毕业生,去广东的都比去上海的多,只是在博士毕业生的选择中,去上海的比广东多。
但2021届清华本硕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中,上海的位次反超广东。
至此,上海对清华学子整体(涵盖本硕博)的吸引力已经超过广东↓
图源:清华大学2021年就业报告
再来看看北大。
2021年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中,本科生的就业地域,第一选择是北京,占比42.33%;第二选择是上海,占比14.06%;第三选择是广东,占比12.14%。
不过,硕士、博士毕业生的选择,去广东的还是比上海多一点
图源:北京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纵向来看,2019-2021年,北大毕业生最爱的就业城市排名不变,总体依然是北京、广东、上海。
但北大本科毕业生的偏好在悄悄变化:
2019年,在广东就业的北大本科毕业生,占比高达26.79%,是当年就业的第一选择。
但到2021年,这一比例变为12.14%,呈腰斩之势,被北京大幅度反超。不仅如此,上海对北大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也超过广东。
至此,广东从北大本科生的第一选择,滑落到第三选择。
不仅如此,在北大硕博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中,广东领先上海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所以,上海对北大学子整体的吸引力,正呈现出赶超广东之势。
这一次,广东为何输给北京、上海?
那么,为什么清北毕业生开始更青睐北京、上海了?
我认为这首先与户籍政策的调整有关。
过去5年,中国城市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抢人大战”,唯有北京、上海因为户籍管控严厉,缺席了这场人口争夺战,导致很多名校毕业生分流到广东,特别是去到深圳。
但是从去年开始,北京上海的户籍政策遇到了拐点,居然开始放宽落户了,这对名校学子带来巨大的诱惑力。
据报道,上海正在对名校毕业生放宽落户,清北复交、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到上海落户。而上海本地应届研究生,已经可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直接落户。
去年7月份,北京也放宽落户限制,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如果是清北复交、浙大、中科大、南大这七所名校的本科生,还可按照计划单列办理引进。
以前是京沪限制人口,其他城市“捡漏”!现在京沪不干了,也要下场争夺人才,这对其他中心城市的人才工作来说,构成新的挑战。
毕竟,北京、上海的户籍,远比广东的户籍更有含金量,能落北京上海的户籍,为什么要去广东呢?反正,北京上海的高端就业岗位,不比广东少。
不仅如此,作为广东承接名校学子最重要的城市,深圳的户籍政策、人才购房政策反而收紧了。
2021年五月,深圳发改委公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把学历落户的门槛,从专科收紧到本科,把学历落户的年龄也收紧了:本科收紧到35周岁以下,硕士收紧到40周岁以下,博士收紧到45周岁以下。
不仅如此,深圳对人才购房的政策也大幅收紧,要求取得深圳户籍满三年之后,才能获得深圳购房资格,这也影响到一部分人才对深圳户籍的兴趣。
除了户籍政策,也与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以前上海被认为“没有互联网”。但最近几年,上海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高薪领域的就业岗位,供给明显增多,这也是吸引名校学子的重要筹码。
吸引高端人才,除了打产业牌,还有文化牌、教育牌、气候牌等等,广东的产业牌、气候牌是很好的,但教育牌、文化牌还不够。
所以,面对北京、上海的人才竞争,广东除了靠产业, 还需要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下功夫,缩小与北京、上海的差距。
七成清华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就业3
在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毕业起薪”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2021年6月起对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学历越高收入越多。月起薪的高地同样在学校、学科和就业地区有显著的差异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落实率超过高职高专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高校。工学和理学的落实率超过教育学、医学和农学。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相继发布了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两校毕业生的去向往往备受关注。清北毕业生热衷去哪儿就业?青睐哪些单位?深造率几成?一起来看
清北就业率保持高位稳定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保持高位稳定。
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共7441人,与往年相比整体有所增加,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8.4%。其中,国内深造比例为28.5%,出国(境)深造比例为6.9%,签三方就业比例为49.3%,灵活就业比例为13.6%。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8.2%,98.9%和 98.1%。
北京大学全体毕业生(含医学部)合计 11985 人,全校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29%。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合计9704人,去向落实率为98.45%。北京大学就业率表现稳定,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清北本科毕业生留京率差异明显
从清北两校签约就业的毕业生去向来看,“留京”仍是清北学子最主流的选择。但各个学习阶段的留京率却略有不同,尤其是本科留京率,清华大学仅为16.1%,北京大学则达到42.33%。
相比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则更倾向于留在北京,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留京率为38.4%,北京大学为45.63%。博士毕业生留京率清华大学为55.9%,北京大学为53.1%。
其次,上海、广东、浙江、四川、江苏、山东等省市也是清北两校毕业生就业青睐的选择。总体来看,北京、上海、广东依然是清北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前三位。
从数据来看,除了北京,清华大学的同学更喜欢上海。2021年,清华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本科生有22.6%去往了上海,这一比例反超了去往广东的18.3%,也超过了留在北京的16.1%;硕士生和博士生虽然最倾向于留在北京,但第二选择也均为上海。
北京大学的同学则更热衷去广东。2021年,在北大所有毕业生就业省份中,赴广东就业的人数超过上海,排在第二位。尤其是硕士毕业生中,有17.56%去往广东。
清北本科深造率超7成
从近年两校就业质量报告相关数据对比来看,2021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总体深造率较2020年有略微涨幅,达到76.62%,这主要是国内升学人数的明显增加,从2020年的1891人,增长到2010人。
北大2021届本科毕业生国内深造比达到52.26%,涨幅明显,但本科总体深造率较2020年有略微下降,为71.16%。
作为我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清北拥有最优质的生源质量,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深造成为毕业生的普遍选择,两校本科深造率均超过70%。清华大学以76.62%的超高本科深造率,表现了一流大学的风采。近年来,清北将培养重心转向研究生等高端人才,既是高校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挺进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
根据报告数据,硕博就业率可达90%以上。这或许也是越来越多同学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的重要原因。
此外,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疫情影响下,出国(境)留学的比例相比2020年进一步下降。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人数为5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9%。北京大学校本部2021届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人数为79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17%。其中,本科生553人(18.90%),硕士生165人(3.26%),博士生75人(4.37%)。
本科生选择国内升学的比例在上升,但总体来看,潜在的留学毕业生们,更多地走向了就业市场。
清华2021届签三方毕业生
70%进体制内
从清华大学公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2021届毕业生签三方就业的单位以企业为主,达签三方就业人数的53.5%,其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26.8%和23.8%;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占比为30.3%;党政机关占比为15.8%。
根据统计表,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69.9%。
从单位所属行业来看,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
北京大学2021 届毕业生主要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教育,金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就业。未披露该校毕业生就业企业相关信息。
2021年清北毕业生超1%未就业
不管是从清北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还是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调查问卷来看,“慢就业”“缓就业”“懒就业”的就业观念略有增加。
在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共有120人未就业,包括拟继续深造、待就业、去向未定等,占全体毕业人数的1.6%。
北京大学2021年未就业人数为150人,拟深造79人,待就业或无就业意愿 71 人,占毕业生总体人数的1.54%。
北京大学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7.9%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就业拟升学”或“其他暂不就业”,比201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